掇球壶,其名源自“掇”字叠合之意,以圆融球体层层相垒构成独特韵律。清代制壶圣手邵大亨取法莲子古壶,脱胎传统壶式而去其耳垂部件,开创此形制三百年流变之端绪。
自嘉道年间发轫,掇球壶历经邵大亨初创之浑朴、友廷改良之精雅、寿珍革新之凝练三次形制蜕变,堪称紫砂艺术发展史的立体注脚。
虽万变不离其宗,然各时期制壶大家在壶身比例、轮廓曲度、气韵表达等方面皆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审美印记。
今遴选出十把具有代表意义的掇球重器,从大亨初代原型中浑厚天成的道器气象,到当代名手演绎中的人文哲思,纵览紫砂壶造型艺术之妙。
此件作品气韵饱满,淡定从容,壶身表面工艺已甄完美,抚之滑若凝脂,在顾景舟的所有作品中亦是名列前茅之作。
整体形态的把握和布局亦可见顾老此时眼光之老辣,可以说顾景舟此件掇球经典程度与大亨寿珍相比毫不逊色。
壶身作扁球形,直颈曲流,鼓腹卧足。扁球形盖,球形钮,环形柄长而垂。整个器身以大、中、小三个球体迭积而成,形制完美,造型庄重,气度不凡。
顾氏掇球壶风格独具,比之邵大亨之掇球壶略显内敛,比之程寿珍之掇球壶则更显古朴,可谓博采众家之长。
此壶精选紫泥制成,胎土细腻,通身光素无纹,壶面光滑可见,完全是用简练线条来体现其内蕴,昂扬挺拔。
在传统基础上更注重线条的流畅与力度的平衡,壶身浑圆如珠,壶颈高挺,壶盖微鼓,壶钮圆润如珠,整体比例严谨,视觉上稳重大气又不失灵动。
汪寅仙对壶嘴、壶把的处理尤为讲究,线条过渡自然,与壶身浑然一体,体现出高超的造型把控能力。
此作泥色紫润、砂质细腻、手感触摸极佳。器型比例协调,结构严谨,凸显其技艺精湛,壶身两侧描金绘画草木丛生的崇山峻岭,间饰凉亭,意境深远。
线条浑朴饱满,气度大方,耐人寻味而神韵俱足,实乃一代良工佳作。此壶为早年伎藏时遗失壶盖,因而寻觅当代紫砂大师何道洪重新匹配,以求全器的完整性。
程寿珍所制的掇球壶最负盛名,于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赛会和芝加哥博览会得金奖,名重一时。
壶是由三个大、中、小的圆球重叠而垒成,造型以优美弧线构成主体,线条流畅,视觉感也极为舒适,整把壶稳健丰润。
整器以绿泥制作,颜色深沉内敛,表面铺砂隐现,为平润的表面赋予丰富的肌理。壶形突出掇之精髓,素心素面,朴拙浑厚,造工精细,美妙绝伦。
壶身作球形,直颈,半球形盖,球形钮,流短而微曲,把亦呈圆润之状,整个器身以大、中、小三个球体叠积而成,形制完美。
泥质细密,紫气莹润可爱。造型简练、大方,球腹,矮颈,短流,把如肥耳,流把匀称自然,口盖直而紧缝,留唇边,上下密合,钮作扁珠,似如壶腹,全器比例协调,宛若一气呵成。
壶面有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题铭“楳梢春雪活火煎,山中人兮仙乎仙。癸卯夏昌硕铭玉麟制”,书法俊雅苍劲,清新秀逸。
邵友兰生于清乾隆末年,殁于同治初年(1795年),为清中期紫砂名家,道光年间曾为清宫制作过贡品,此壶选泥考究,工艺精良,与大亨掇球壶水准不遑多让。
三位名家合璧之作,壶身正面刻“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 秀堂书”,反面刻绘梅枝,旁镌“争春”二字,并落款“甲戌春作秀堂”。
由盖款“甲戌正月二十日师公为制壶把特铭之以念”可知,顾景舟亦参与制作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公司地址:北京长运紫砂文化有限公司
电话:15236215627
传真:400-822-5366
邮箱:7535077@qq.com
集团网址:http://www.bjkyzysw.com/

